月度归档:2013年06月

为ArchLinux增加/etc/rc.local启动脚本

因为打算手动写Pi的IP地址,于是很自然的打算vi /etc/rc.local,结果左下角出现了“新文件”的提示,然后我就纠结了,别这样,连自启动的脚本都没有了……我还怎么玩?

经过一番Google,在Ubuntu的论坛上发现了一个指导(为毛Arch的问题跑到Ubuntu的论坛去了):

http://forum.ubuntu.org.cn/viewtopic.php?f=155&t=395231

3楼说明了解决的办法:

修改/etc/systemd/system/rc-local.service

[Unit]
Description=/etc/rc.local Compatibility

[Service]
Type=oneshot
ExecStart=/etc/rc.local
TimeoutSec=0
StandardInput=tty
RemainAfterExit=yes

[Install]
WantedBy=multi-user.target

如果是简单的自定义命令,可写入/etc/rc.local,用上面的方法来处理。然后使用

systemctl enable rc-local.service

来启用这个脚本的服务。

不得不说ArchLinux这种管理方式也是相当的出色,但是因为刚接触,导致命令相当的不熟悉,让我控制的非常不舒服……

给派换了个ArchLinux

因为Debian系的Linux玩的有点多,于是想找另外一个发行版来玩一下。 先是装了个pidora,可是出了点问题,一启动就报错

drivers/rtc/hctosys.c: unable to open rtc device (rtc0)

在Google上搜索,但是结果只有两页,而且看了一些,也没有什么参考价值……好吧~我再换一个! 再继续在wiki上看有哪些系统可以玩……哎~ArchLinux,早听说过这个了,听说是超轻量级而且出色的Linux,好,就决定是你了! 先从Google找到ArchLinux的RaspberryPi版,下回来,大小不到200M,是目前找到的镜像里面最小的,解压出来,依旧有1.9G,这压缩率真恐怖。 然后就是将系统烧录到SD卡上。Windows的话就用Win32DiskImager,Linux或者MAC或者Unix系的话就dd,用法是

dd if=镜像 of=SD卡的设备名称

SD卡的设备名称一般为mmcblk,mmcblk0是第一张SD卡,mmcblk0p1是第一张SD卡的第一个分区,详情看自己的/dev。更多详情请自行Google。

写好之后最好还是找个Linux环境(用Windows又不想装Linux的给我弄个虚拟机去),以方便对SD的扩展操作。

因为没有显示器在手边,按照老方法,用TTL来登陆操作,下面是来自http://lavalink.com/2012/03/raspberry-pi-serial-interfacing/的示意图。 raspberry-pi-serial_sm 照着连接好之后,用终端工具连接,我这里用的是putty,简单快捷。

给RaspberryPi上电之后大概几秒钟(ArchLinux启动就是这么快!),系统就启动完成了。而且在TTL口没有调试信息的输出,当初还以为出了什么问题,结果点了几下回车,就出现了登陆提示……

最先要做的事情当然是修改locale,参考https://wiki.archlinux.org/index.php/Beginners’Guide(简体中文)

修改/etc/locale.gen,去掉想要的locale前面的注释,然后运行一次locale-gen。想要的locale就出来了。

下一步是改环境变量,

export LANG="zh_CN.UTF-8"

然后可以修改~/.config/locale.conf,加入自己想要的locale,以后登陆就不用每次都手动改变量了。

语言弄好了,接着就是扩展一下SD卡上的分区。因为镜像是根据2G的SD卡搞的,这意味着我手上的8G的SD卡有6G没有用到。

先找个Linux环境,因为磁盘操作的话不能在Pi自身上完成,就算是OpenWrt来做也可。

参考:http://conanblog.me/blog/raspberry-pi/hack/arch/linux/go/2013/02/17/play-with-raspberry-pi/

fdisk -uc /dev/mmcblk0

打开SD进行操作。

用p来列出分区表,用d来删除分区,用n来新建分区。

附上原文中的操作过程作为参考:

$ sudo fdisk -uc /dev/mmcblk0

# 打印分區表
Command (m for help): p

Disk /dev/mmcblk0: 3904 MB, 3904897024 bytes
64 heads, 32 sectors/track, 3724 cylinders, total 7626752 sectors
Units = sectors of 1 * 512 = 512 bytes
Sector size (logical/physical): 512 bytes / 512 bytes
I/O size (minimum/optimal): 512 bytes / 512 bytes
Disk identifier: 0x0004f23a

        Device Boot      Start         End      Blocks   Id  System
/dev/mmcblk0p1   *        2048      186367       92160    c  W95 FAT32 (LBA)
/dev/mmcblk0p2          186368     3667967     1740800   83  Linux

# 刪除第二個分區
Command (m for help): d
Partition number (1-4): 2

# 新建一個分區
Command (m for help): n
Command action
   e   extended
   p   primary partition (1-4)
p
Partition number (1-4): 2

# !!! 第一個扇區號必須和上面刪除的分區的起始扇區號一樣,這裏的話是186368 !!!
First sector (186368-7626751, default 186368): 186368
Last sector, +sectors or +size{K,M,G} (186368-7626751, default 7626751):
Using default value 7626751

# 保存剛剛的操作並退出
Command (m for help): w
The partition table has been altered!

Calling ioctl() to re-read partition table.
Syncing disks.

然后检查磁盘错误、扩容

$ sudo e2fsck -f /dev/mmcblk0p2
$ sudo resize2fs -p /dev/mmcblk0p2

然后就基本上能用了。

在OpenWrt的WiFi上使用非英文字符作为SSID和密码

最近又给同学刷了一只路由,在设置wifi的时候突然来了兴致,不如用中文来做SSID吧~然后就干了,在luci上使用中文写了SSID,然后应用之后,发现luci的页面上能够正确的显示中文,但还到了windows上就变成了一串英文,然后用手机一搜,哟~中文哎。

显然是字符编码的问题了。

总所周知,windows使用的是GB的字符编码,而Linux一般使用的是UTF-8,除非你手动改成了GB。用Linux做底层的Android果然跟随了Linux的步伐,编码使用了UTF-8,而Openwrt的Luci也用的是UTF-8的编码,如此一来,便解释得通了。

用notepad++打开/etc/config/wireless,编码切换到GB,将SSID改成了中文,保存,然后重启WiFi,然后一搜:

中文SSID

果了个然,于是中文的SSID就出来了,别人看到都觉得很惊奇。这时候就可以给你的WiFi一个有趣的SSID,比如之前看到的“网络无法连接”,估计可以让相当一部分的人放弃连接你家WiFi的念头。

另外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就是,虽然使用了GB编码的SSID,但是Ubuntu却表示我能够正确的认出中文的SSID,并显示出来。UTF-8编码的中文SSID,Ubuntu同样能够正确地显示中文,这实在太不可思议了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接下来就是把密码给玩坏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最初的时候,就尝试直接使用GB的编码来写中文密码。ok,windows说他能连上。但是Linux表示我们 UTF-8的编码没法通过密码验证。

问题就来了,怎么办呢?

把密码换成UTF-8如何?

然后Ubuntu就表示,嗯,我们没问题!

中文WiFi密码

啧……这可难办了,难道就没有两者都能兼容的办法么?

然后在来回切换编码的时候,我发现了一个问题,UTF-8转成GB之后是乱码,但是看起来却都是正确的中文字符……要不旧直接用这个乱码来试试连接吧……Windows说:没问题!然后就连上了。

GB编码下的SSID和密码

GB编码下的SSID和密码

UTF-8编码下的SSID和密码

UTF-8编码下的SSID和密码

乱码密码

乱码密码

看来连接是没有问题呢~

也就是说使用GB编码的SSID和UTF-8编码的中文密码是最优的组合~无论linux和windows都可以连接到。

最后就是客人的问题……

移动设备的话估计没什么问题,但是捧着运行着Windows的电脑过来的孩子……有的麻烦了呢……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追加移动设备的研究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很可惜的是,android和IOS都可以认出UTF-8编码的SSID,但是无法认出GB编码的SSID,只能看到一串乱码,这个实在是太糟糕了。微软你赶紧投奔UTF-8的怀抱吧。

与此同时,测试了UTF-8编码的密码,Android和IOS都能够使用中文密码来连接,但是IOS在输入密码的时候,只能输入英文字符,所以,需要使用复制粘贴的方法,来完成密码的填写。Android的话,可以强制切换键盘来输入中文。

另外的就是,即使使用中文字符,也必遵循WPA2密码最少8个字符的原则,所以最短密码是八个中文字,而不是4个中文字。

等我以后能装OSX的之后再补上MAC的研究报告。

更新了手机的系统

咱的LT26ii终于也更新了系统哎…虽然感觉这个系统怪怪的像是被别人修改过,但是用未解锁的bootloader也可以启动那就应该是原厂的固件了。

更新了之后感觉流畅性确实好了很多哎,特别是大部分系统动画。不过索尼原生的桌面,加了一个我相当不喜欢的特效,于是果断地换成了apexlauncher。

但是非原生桌面就总有一些系统自带的桌面小工具无法找到,这个让我略纠结…

另外就是系统多了“小程序”这么一个东西,感觉略新奇,自带一个窗口,有点windows程序的感觉,悬浮在屏幕最上方,略碍眼。不过都是些记事本,计时器之类的,嗯,效果还算可以。

另外就是程序切换界面变了,放到了屏幕右方,突然开始注意列表里面的内容了,好奇怪…

另外一个变化比较大的地方是通知中心,嗯…感觉不错,多了几个最常用的快捷开关,方便了很多。而且电池也有百分比显示了,不需要再加一个,通知栏变得更干净了。

最后就是root,本来感觉无所谓的,但是装软件的时候才发展,获取root权限然后组件自己的防御是多么的重要…国内的各种APP在请求着各种他们用不上的权限,LBE+Droidwall这组合是那么的重要,最后不得不花了大功夫去root…

发自 WordPress for Android